首页 问题大全 我要提问 我的问题
小学入学前怎么做,想听听王文革老师的意见
提问时间:2016-05-29 02:02:32 11人问答
问题描述:
王老师,您好,孩子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了,曾看见过小学门口有新生哭闹不进校的,有上课不听讲的等等,所以我心里也是忐忑不安,请您指导一下,现不有3个多月就入学了,我该针对孩子怎么做呢?
多谢了!
回答详情:
尊姓大名:
提交答案
陈媛媛OO1回答:
每个宝宝都不一样,有的宝宝的适应能力就很强的,妈妈不要国语担心哦 多陪伴宝宝,多和宝宝一起做亲子活动
陈媛媛OO1
2016-05-29 05:10:32
点赞0
水陌尘回答:
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会容易产生这样的情况,这都是很正常的,主要就是因为不熟悉而恐惧和害怕,妈妈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常带着宝宝来到小学,让宝宝先熟悉这个环境,然后再和宝宝讲一些在这里可能会遇到的好玩的事情,还会交到很多的新朋友等等,这样子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了。
水陌尘
2016-06-01 02:20:44
点赞0
jlm好回答:
心理平衡,不依赖父母,养成好习惯,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
jlm好
2016-06-06 16:28:43
点赞0
vivil回答:
宝宝到陌生环境总会不适应,看看有没有幼儿园的朋友,或邻居家孩子读同一个小学,让他们多接触,一起上下学。如果十分担心的话可以让几个朋友分在同一个班(这种要求看学校,有的学校是可以商量的)。
vivil
2016-05-31 23:11:54
点赞0
兔妹妹的天空回答:
你说的都是个别的哦,有的宝宝适应能力就很好的哦 妈妈不要太担心,我相信宝宝会很快的就适应的哦
兔妹妹的天空
2016-05-30 10:43:48
点赞0
思思and亲亲妈妈回答:
当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时对他们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在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松习得。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节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这种不适应是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教育环境及学习内容、方法等的差异造成的,家长要先知道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了解孩子将会有哪些“不适应”,再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应对措施。 首先是主导活动的变化: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此番变异无疑在他们的心里投下了“重磅炸弹”,游戏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取而代之学习则成了更适合儿童心理成长特点的活动。从教学来看,室内教学时间明显拉长,室外活动量减少;从休息来说,休息时间明显减少,不再有午睡。这些“时间差”对年幼的儿童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次是社会角色的变化: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寸步不离地被成人照看的孩子;一入学就不同了,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一切纪律,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等,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学校和班级争取荣誉。一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的角色转变往往会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关注这个心理发展。第三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是成人指点;入学以后,儿童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这将进一步促进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他们的交往圈子不再限于家庭内的几个成员。作为家长,这段时间承上启下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如何让孩子顺利的适应学校的生活?那么该如何备战幼小衔接?我从生活和学习两个角度来分别谈谈。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重在培养自理能力 1、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在动手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的,要多给孩子一些实践的机会。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学习能力的发展。每天从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之间凡是能让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不要包办代替,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孩子还没干呢,您先觉得孩子干不了。让孩子做之前要先教给孩子一定的方法,遇到困难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家长要适时的给于引导。 例如:学会整理书包。上小学和幼儿园很大的转变就在于一下子多了很多课本,上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早早就从书包里掏出了书本准备好,而没有培养好整理习惯的孩子依然在书包里搜寻书本,等老师叫学生把书本翻到第几页时,那些还是找不到书本的孩子就跟不上节奏了。 会收拾自己的书桌,对于自己的东西要有责任感,要能整理好,不丢三落四。 锻炼孩子灵活的双手,心灵手巧,要想孩子聪明就要让孩子多动手操作。肢体的协调能力,要想让孩子坐的住,就要孩子有协调的控制能力,自己的身体要受大脑的指挥。坐有坐样,站有站样,要对孩子有要求,要让孩子有规矩。 2、按时作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适当加快生活节奏,避免孩子出现磨蹭的习惯。每天回家后的时间合理安排好,到点该干的事情不用家长提醒。每天9点睡觉,6点半起床。早睡早起。 3、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培养孩子有“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愿望,愿意为他人服务的愿望。让孩子有热情,会关心周围的人,关心班集体,主动为班集体服务。不要让孩子对家长有过分的依赖,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办法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再找老师和家长。 4、教给孩子进行社会交往 会使用礼貌用语、会自己解决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告状、理解“所有权”能分清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做到别人的东西不管任何理由都不能随便动,要先征得他人的同意。会和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谦让,不斤斤计较,宽容大度,不做危险游戏,懂得自我保护。要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要明辨是非,知道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孩子上学不是简单的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人际交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4、要让孩子养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家长的话的意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祖父母两代人都围着这一个孩子,总认为孩子还小,一味的迁就孩子,对孩子要求少,或提了要求孩子不听就算了,长此以往孩子越大就越不好管。给孩子提要求要明确具体,要求提在事前,先约定好不按要求做怎么惩罚,然后就严格执行,不打折扣。 总之,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体现在方方面面,更应该小中见大,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比提前教给孩子一些知识更重要。 二、学习习惯的培养     1、认真听讲的习惯 要让孩子学会倾听,这是现在孩子所欠缺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思考和倾听,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所以上课就要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和孩子在聊天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孩子接着大人的话往下聊,现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都是顺着孩子的思路走,要有意识的一下改变聊天的方式。另外,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训练,先有条理的告诉孩子做事的方法,让孩子听后先复述,再想想怎么样做,然后再做,这样也能克服孩子毛躁的毛病。 2、集中注意力 方法1: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拼图,拼图的难度要逐渐增加。拼图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孩子在拼图时,很容易投入,不知不觉中,能坐定的时间就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长了。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拼图时,要积极鼓励孩子将图拼完整,家长还可以把孩子拼好的图表框挂在家中,让孩子体验一下成就感。   方法2:爸爸妈妈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前,先向小朋友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故事后让孩子回答问题。带着问题听故事,孩子会比较集中注意力,听故事会格外仔细。   方法3: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经常请孩子帮忙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请孩子一次性完成。比如:“请你帮我拿一个梨、水果刀,还要纸巾和一些牙签。”还可以经常让孩子向其他长辈传话,“告诉你妈妈,记得上楼的时候去拿报纸。”语句可以从简短的过渡到长一些的。   方法4:给孩子准备一些CD和图书画面内容相配套的图书,这种图书是以听磁带为主,用图片来加深理解,这种以听、看为主的学习方法,对孩子将来的小学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让孩子做事专心致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爸爸妈妈需要长期努力的一项工作。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对待孩子,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鼓励他们。同时,爸爸妈妈在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时候,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鼓励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孩子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要有时间概念,不要给孩子太充裕的时间。   ★给孩子一个固定且安静学习的地点,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尽量不要在孩子的学习时间打扰他们。   ★帮助孩子获得自控能力,避免各种干扰。比如,尽量避免在孩子的书桌上放零食和玩具。 ★避免跟孩子说话一再重复。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他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3、良好的阅读习惯
思思and亲亲妈妈
2016-05-31 13:32:44
点赞0
xuema回答:
可以常带着宝宝来到小学,让宝宝先熟悉这个环境,然后再和宝宝讲一些在这里可能会遇到的好玩的事情,还会交到很多的新朋友等等,这样子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了
xuema
2016-06-05 12:33:12
点赞0
王文革回答:
各位网友都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弥补我这些天的紧张。事情比较杂,加之新论坛操作很不适应,没有给大家及时提供支持,很抱歉。 你说的分离哭闹和上课不符合要求,都是表征,其实质是什么,则需要你提供更多的信息。这很好提供,就是你结合孩子的现状,提出你担心的就可以,只要有指向,有具体的情境表现和反应我就能给你做个差不多的判断,也会有个性化的解决办法。 分离哭闹反映了孩子对大人的依恋和适应水平,这方面你可以通过孩子现在上幼儿园的表现来发现。如果你已经知道了自己孩子上哪个学校,那就现在开始结识新生的家长,让孩子们熟悉起来。即便他们不分到一个班级,一起上学和放学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这个过程负面反应。 是否上课听讲,一方面取决于孩子既有知识对现在当前学习的支持,一方面则取决于孩子的个人发育特性。后者我们忽略。前者中一些必要的,但可能被小学和幼儿园忽略的有拼音和写字,这两个方面你可以现在就开始教授或者训练。 孩子上学前我们当家长的多会很担心,但这个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了解小学的教学可以让你的准备更有指向性,其他的都临境视情处理,难度都不大,不用过于焦虑。
王文革
2016-05-29 19:54:22
点赞0
王文革回答:
你写的很好,尤其是对孩子各个方面的情况介绍,这有利于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首先,就目前孩子的反应方式,他入小学的初期还会有很大的可能是哭闹的。这个是你担心的,也可以说是你预料之中的。这也是好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你这个当家长的不安水平。 其次,孩子的哭闹和他的个体特点、老人的教养有关。孩子可能遗传了你们大人的一些特性,就是对环境的不安感觉敏感。现在孩子小,反应比较直接,就是哭,等孩子的心理能力增强了,他会把这些不安隐藏在心里,至少很少在表面上发现。关于个人特点方面,你暂时先不考虑如何应对,先搁置一段时间。现在需要做的是要和老人私下谈谈,在教养上不能相互冲突,各退一步。告诉老人,如果一味地满足和你们作对对孩子适应环境、积极态度的生成很不利,只能是害了孩子和给家庭制造麻烦。 第三,孩子父亲的介入。 接续上文,如果这个爷爷(南方人称呼比较乱)是孩子爸爸的父亲,那你最好先做孩子爸爸的工作,让他出面谈,这样可能更好一些。 孩子爸爸的工作虽然特殊一些,但也有充分的带孩子玩的精力和时间,这个要充分利用。在玩的时候多强调男子气反应,这些游戏情境可能会出现冒险、对抗、室外技能习得等游戏中。 由于你个人可能存在焦虑色彩的个性特征,多让孩子爸爸带孩子,对你也是一个解放。 第四,熟悉小学的环境。由于现在的小学多是就近入学,你很容易确定孩子9月份到哪个学校去读书。加上稍有场地的学校在放学或者双休日会对社会开放。你可以利用小学比幼儿园放学早的时间差,以及双休日多带孩子到这个小学玩。包括活动场地、教室、通道和厕所分布等环境要提前熟悉其他。 第五,提前学习。这个要看你的个人资源和精力情况了。从主课开始,教材书店里面有。如果你孩子拼音已经掌握,那学起来更便利。 第六,向老师说明情况。假期孩子小学的新班主任会家访的,你可以把孩子的情况详细给老师介绍一下,同时问一下这个班级是否有你们可能认识或者方便新认识的人,让老师给提供一下。老师肯定会配合你的,包括座位的安排等。该提前结识和巩固的要做了。 有了这些你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肯定不会有大的问题。
王文革
2016-06-02 04:37:12
点赞0
王文革回答:
1岁时的手术受控经历本身并没有什么,是中性的。如果它成为孩子不安全感挫折症结的话,那必须是大人当时持续的大惊小怪和后期延续的夸张式呵护。一般的家庭会很中性地处理,有的家庭也会强调孩子的勇敢等,这会使孩子平稳渡过,或者变得更懂事。如果是前者,那相当地麻烦,这个心理反应方式和孩子对挫折的固化会很严重,也不会消失。可能影响的也不单单是孩子分离的恐惧,还可能在孩子孩子大了以后生发出其他的不适应来。 由于孩子当前的心智水平还不满足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能做的就是对环境的整理,尽量减少环境中强化这种反应的因素。虽然你们都是大人,但想做到这点也特别的难。大家都不会有想改变的愿望。如果真的想改变,那你还是按老人→自己→孩子爸爸这样的顺序来进行。对老人来说,可能是医生对他们的影响最大了,那就求助心理医生,让他们指导一下老人。 后面你给出的几个文化,我按顺序来回答。 A、“我想问一下,孩子再出现哭闹不去幼儿园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是劝,还是说清后不给予理睬?还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有时他明白道理,但就是还要哭闹。 ” 不用说,也不用劝,还是强制送到那里就走吧。这是最一把的办法,关键你们的家人是反对这样的。没有你想要的好办法,如果有更有效的存在,那你们会更排斥的,不会去做的。 B、“幼儿园就要毕业放假了,我是否要再找一个幼儿机构让孩子在暑假理继续适应集体生活?这样对他好吗?对上学不哭会有帮助吗? ” 送到幼儿教育机构去也不会对孩子的现状改变有什么作用,相对于在家,可能略好一些。 你还是先从家庭教养环境入手处理,如果能小家庭独立生活的话就不要犹豫了。
王文革
2016-06-01 06:53:36
点赞0
王文革回答:
我在你的另外一处已经说过了,一定要理清当时在医院时哪些人和哪种行为导致了孩子对其出境的负面体验持续加强,这些因素构成了孩子当前教养环境的基调,这个基调不改变,那孩子的分离焦虑还会被持续强化。而这些具体是什么则需要你自己来分析,或者你可以请其他心理支持机构做现场分析,这样可能更省力。 如果能找到,可能是一些吧,就会通过逐个撤除的方式来验证这些因素的作用。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孩子对哪些要素敏感,然后重塑新的反应模式。这个重塑也是一个”试误“的过程,相关的技术你可以参照家庭疗法和行为疗法的相关。即便是机构来做,这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2年的时间。 机构和你们自己弄的不同之处在于,你们可能不会愿意把原因归于自己,这样可能会很周折。 我只是假设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老人带孩子的一些反应方式可能会是一个要素。没有说你一定要抛弃老人,这不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而是移开。让老人改变的困难很多,虽然你很轻松就表达出来,但老人会有其他感觉。如果让你实现老人、你自己和孩子3方面做出改变的困难水平,这三者的顺序是对应的。 你不能先做这样的假设——我们家庭环境中没有对应的强化要素。那后果就很可怕了,会推导到孩子的个体特异因素导致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比如,他可以出于无奈坚持上学而不哭)。如果真是孩子的单方面问题,那这个是不可抑制和剥夺的,也就是他会先有明显的惊恐外部表现,而后可能会选择表达出其他的各种退行行为。目前,从你表达的信息看,孩子还没有到这个地步。 到这里,你仍然会坚持——你告诉我,这些东西是什么?我真的很抱歉,因为我无法从你的表达信息中发现这些。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比较可信的心理支持机构,那可以尝试请他们做家庭现场诊断。他们会先评估孩子对各种可能的承受水平,再观察并逐步核实和验证各种改变策略的。 还有,你能补充一下孩子的父亲在家庭中的教养作为吗?如果涉及个人因素,你可以换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账户名来表达。越详细越好。
王文革
2016-06-03 02:44:21
点赞0
热门问答